跳至正文

培育、联动“五社”美丽乡村建设活起来

中国社会工作

曾强 李力

服务背景

西赵湖村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西部,南临滚河,北靠汉十高速公路。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728户2850人,留守儿童41人、留守妇女100余人、留守老人30余人。2016年该村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启动后,西赵湖村的村庄规划、房屋改造、道路硬化等硬件建设工作逐步展开,但在软件建设上始终未打开局面,突出表现在村“两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够,村民志愿服务参与不足,村内外公益慈善资源尚未被激活,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尚未形成。

2019年8月起,枣阳市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人襄阳市春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连续三年实施社会工作服务及乡镇社工站建设示范项目,充分发挥社工的赋能作用,将“五社联动”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畅通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取得了良好成效。

服务过程

社会工作者进驻西赵湖村后,实地考察了村庄现有资源和其他可挖掘的资源,与村民初步建立起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还积极主动与民政部门、乡镇政府、村“两委”沟通,走访了解各方需求和服务建议,取得当地政府各部门的支持。经多方协调,社会工作者争取到村委会办公室作为服务场所,建立社会工作服务室,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服务主阵地。项目团队还在吴店镇民政办挂牌成立社会工作服务站,提供镇域工作协调和平台搭建服务,为该村美丽乡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和链接公益慈善资源。

(一)培育“五社”要素

赋能村“两委”班子,提升社区平台作用。项目团队驻村后,与村委会联合办公,与村民同吃同住,积极融人乡村生活。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与村“两委”班子融合开展工作。社会工作者每周向村支部书记汇报工作情况并听取意见,参加村“两委”工作会议、主题党日活动,把社区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项目重点工作推进,与村“两委”共同研究和制订服务方案。针对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足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开展凝聚力提升互助支持小组,策划并实施了认识沟通一合作、磨砺自我一责任、探索自我一自信等5节主题服务,为村“两委”班子赋能,提升其团队合作意识,村“两委”建设美丽乡村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培育本土社工力量,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项目团队依托吴店镇社工站探索了“专业社工+本土社工”结对成长的师徒模式,由资深社工带领本土社工共同开展一线服务,让本土社工在观摩资深社工开展专业服务的过程中快速成长。同时,项目团队组织社工参加学习培训,与项目地人才培养相关部门和单位合作,共同提升现有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目前已培养本土社工人才9名,其中5名成为骨干力量,4名考取了助理社会工作师证书。

发掘志愿服务力量,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针对西赵湖村村民“志愿服务参与不足、服务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一方面发掘乡村治理的骨干资源,将村民小组组长、广场舞队长纳人重点培养对象,带领他们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的志愿服务经验,另一方面进行专业引导,组织村民骨干参与“益路成长”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小组,设计并实施了来来来一﹣认识我们的新朋友、认识志愿服务、体验志愿服务等5节小组活动。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引导村民骨干组织端午节关爱留守老人、暑期公益学堂、困难群体探访关爱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提升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近两年的培育,公益学堂、彩虹艺术团、养老互助服务社、麦田守望志愿服务队4个社区社会组织和1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依法登记备案,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大提升。

链接整合总善資源,服务困难群体。西赵湖村乡贤众多,人杰地灵,社会工作者依据其人力资源优势,挖掘和有效利用村内外的公益慈善资源,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吴店镇社工站为西赵湖村链接整合了村乡贤、基金会、行业协会、医院、学校、爱心企业等社会资源,协助村里建起电子厂创业车间,吸纳了40多名留守妇女就业创收;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公益学堂为留守儿童提供寒暑假作业辅导和兴趣拓展服务;链接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北京润生农村发展公益基金会资源,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村民提供爱心小麦包物资,并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和安全用药知识培训,缓解了农户的经济困难。

(二)促进“五社”联动

社会工作者培育了“五社”要素后,在社区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将提升村民自助互助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开展了美丽乡村社区营造服务,促使“五社”联起来、动起来,让美丽乡村建设活起来。

文化引领促“五社联动”。为挖掘西赵湖村“尊老爱幼、家庭和谐、邻里互助”的正面文化典型,引导村民学习身边的榜样,进一步提升村民志愿服务意识,社会工作者开展了最美居家环境评比、家风家训制作及宣传、“最美孝星”评选等系列文化引领活动,按照“自己村的荣誉自己评”的理念,建立了由村委会、村民代表、社会工作者组成的评选组委会,最终评选出了西赵湖村十大最美家庭、十大孝星、十大抗疫先进个人及团队等多个荣誉,鼓励更多的村民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共建友好社区。

人文关怀促“五社联动”。针对村庄留守群体较多的现状,社会工作者招募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妇女村民,培育成立彩虹艺术团,为留守老人群体提供文艺演出和探访关爱服务,既为留守妇女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又让留守老人得到了精神慰藉,有效整合了村内人力资源。

在留守儿童服务方面,社会工作者注重将留守儿童潜能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培养部分留守儿童成为“环境小督察”,检査农户“三包”责任区保洁情况并进行打分公示,积极带动家人和邻里清洁居家环境,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对村庄的归属感,以小主人翁形象参与美丽村庄建设。

防疫抗疫促“五社联动”。在防疫抗疫期间,社会工作者配合社区发动志愿者和居民参与抗疫服务,积极链接村内外慈善资源,一方面引导村志愿者为生活困难的居民购买蔬菜等生活用品,另一方面还链接了慈善基金资源为抗疫提供物资。针对疫情下村民存在的社会适应不良、社会支持力量薄弱、社会融人不足等问题,项目团队整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资源,孵化培育关爱特困群体乡村防疫抗疫志愿者队,开展经济资助、心理援助、关爱支持、社会融人等服务,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通过一系列美丽乡村社区营造活动,搭建了村民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打破村民之间的疏离感,促进了村民的自我发展和互助,激活了社区内生动力。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帮助村里组建了“社工+包组干部+邻里志愿者”服务团队、环境治理理事会,修改完善了原有的村民公约等社区自治和自我服务制度,形成了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成果。

反思总结

(一)乡镇社工站人才培育和资源整合的平台作用

社区问题多重,服务对象多元化,服务需求多样化,作为单一服务主体的社会工作者难以通过自身专业服务解决社区所有问题,难以满足服务对象的多样化服务需求。所以,充分发挥社工站的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资源整合平台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参与乡村建设非常有必要。社会工作者在平时注重本土社工的培训和培养,引领本土社工学习运用专业理念和手法开展专业服务。同时,社会工作者积极关注行业动态和同行组织,发现、发掘服务项目可利用的资源;进驻服务地后主动拜访当地医院、学校、妇联、残联、志愿服务组织、社区能人等,了解有哪些可利用的资源,共同策划开展活动;在合作过程中真诚、谦逊、多付出少计较,广结善缘,积累社会资源;合作后对资源整合效果进行总结及评价反馈,不断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二)“五社联动”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探索

美丽乡村不仅是环境美丽和产业兴旺,更是人心美丽向善和村民素质的提升。在有限的服务期内,要想取得服务成效,无疑需要凝聚共识,共同发力,将有限的人力资本和内外资源集中起来办大事、难事。项目团队进驻西赵湖村后,与村“两委”班子融合开展工作,积极培育本土社工和社区社会组织,以村民素质提升、社区环境改善为核心目标,培育和壮大“五社”要素,链接村内外多种公益慈善资源助力困难群众的关爱和帮扶工作,促进“五社”要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联动起来,有效提升了村民素质,增强了美丽乡村建设实效。
(作者单位:襄阳市春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