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
怎么搭建低龄老人有所为的社区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城市就业、安家,他们的父母也随迁而来。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芙蓉社区新月居委会是近年新设立的居委会,辖区以商品房住宅小区为主,这里居住着大量从周边县、镇迁入的家庭,还有给儿女带宝宝的低龄老人。他们大多数以子女的需要为中心,往返于家庭、学校或幼儿辅导机构之间,生活内容比较单一,作为外来人员也较难融入社区。
2018年12月,合肥市蜀山区民生社会工作服务社入驻新月居委会,开始实施“新月一家人”项目,按照“倾听心声-搭建平台-培育积极者-形成互助组织-衍生志愿服务”五步走策略,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以开设睦邻手工坊为抓手,搭建社区低龄老人相互认识、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孵化培育出新月手工坊、新月爱心社两个社区社会组织。低龄老人在此有了归属,丰富了生活,拉近了与邻里的距离,提升了价值感和归属感,晚年生活有所乐、有所为。
多渠道了解,倾听居民心声
社工多渠道倾听居民心声,评估老人具体的需求与社区活动基础。在社区居委会接待居民办理政务时,部分居民向工作人员询问社区活动事宜,反映自家老人不习惯城市生活、在家里待得着急等情况。彼时,整个社区除了两支自娱自乐的文体康乐队伍外,尚无为老人日常开放的服务。社工根据户籍信息登记簿显示的信息及观察、访谈发现,小区随迁老人多数为女性低龄老人,没有固定的同龄群体和交流圈子,且很难融入原有的文体康乐队伍中。社工在组织召开的热心居民见面会上了解到,除了吹拉弹跳外,与会的老人更希望有个交流和活动的平台,还有个别参与人员表示希望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愿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手工作为一项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受到老年群体的普遍喜爱。因此,社工在会上提出搭建手工坊的想法。借助手工坊,老人们不仅能接触到很多有共同爱好的同辈群体,所做的手工作品也可以通过义卖等发挥用处。该建议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认可。
搭建手工平台,促进老人互动
社工通过联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在物业群发布新月手工坊成员招募通知,并对前期参加热心居民见面会活动的老人逐一电话访问进行定向招募,由此招收新月手工坊的第一批成员。随后,社工组织召开手工坊成立大会,向参会人员展示了丝网花、串珠、抱枕等手工制品,并分享了手工坊的未来发展愿景,引导大家讨论制定了简单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社工还通过提前物色合适人选、定向邀请和会上讨论的方式初步确定了手工坊班长、老师,明确正式开课的时间安排。
手工坊成立大会召开后,社工帮助成员整理形成了手工坊的人员分工安排及基本管理制度,并建立了手工坊微信群,方便日常活动安排。手工坊的初步搭建,为社区低龄老人尤其是随迁老人相互认识、相互交流和兴趣培养打开了窗口。
培育积极者,实现平台常态开放
手工坊平台开启后,社工重点协同规范管理、培养积极者,实现平台常态化运转。2019年上半年,社工通过意见面谈、团队推选、面谈指导、外出学习等,支持班长、老师每周一次固定开放手工编织活动。为保证手工坊平台的持续运转,社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协助:
一是通过对接资源,带领手工坊核心人员去其他街道参访学习成熟手工坊的经验做法,开阔视野,让大家对丝网花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丝网百合与玫瑰上,而是可以进行更多创新、探索,激发了大家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大家对手工坊今后的发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是在单次活动前后,采取向社工报到制,协助解决日常活动开展中的个别化问题。
三是通过召开手工坊、舞蹈队、京剧票友会等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专题推进会议,规范了居委会新建活动室场地使用,增加了团队负责人的相互认识和展示交流。手工坊班长、老师对平台日常运转日益熟练,手工坊稳步运转,社工逐渐转为协助支持者角色。
增强凝聚力,推动组织形成
在平台运转过程中,社工和手工坊班长、老师们合力丰富团队活动内容,促进手工坊成员进一步交流、互动,推动组织化发展。社工在活动前征集成员意见、引导成员相互讨论,在活动后支持成员分享感受、发表建议,在互动中增强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如2019年下半年手工坊策划开展的中医夏季养生、七夕给自己献花等活动,既丰富了团队活动内容,又满足了成员多样化需求,也促使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更为积极向上。
社工还通过阶段性跟进,为团队成员赋能,为手工坊提供组织化发展支持。比如,召开手工坊成员管理专题会议,商讨成员增减情况,讨论加入手工坊需要哪些条件;召开手工作品专题会议,讨论拓宽品种、手工作品的使用、衍生活动的开展等;组织季度总结会议,协助团队成员回顾手工坊发展情况,探讨团队发展方向,结合手工坊课程投入成本较大,持续发展存在一定压力的现状,探讨如何实现手工坊自我运转和自我管理等,推动成员共同为组织发展献策出力。
此外,社工还协助组织了多团队联动的父亲节主题活动、团队成员入户送关怀等活动,进一步拉近了各个组织和成员之间的距离。随着组织的成熟,新月手工坊团队最终在芙蓉社区进行了备案。
邻里活动体验,衍生志愿服务
为进一步丰富老人的生活,社工一方面通过支持手工坊开展户外教学活动,吸引新成员加入团队,让更多老人受益;另一方面依托居委会和“新月一家人”项目其他活动的开展,邀请手工坊成员多次承担维持秩序、摆放桌椅等志愿活动协助工作,有意识地将手工坊组织向服务社区的方向引领。
社工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参与平台,招募手工坊成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区邻里送关爱行动,丰富她们的生活,增强邻里之间的熟识度。社工重点引导、支持手工坊的积极者结合编织成品和自身优势特长,发挥余热。在手工户外教学活动中,她们以老师的身份向来往居民教授手工技能,既展现了自身的才艺,又吸纳了新成员的加入。在邻里关怀行动中,她们带上编织的抱枕等为新生宝宝家庭送祝福,在和宝妈的交流中传递育儿经验、讲解育儿注意事项,也让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有了用武之地。在楼栋消暑纳凉活动中,她们用自家的厨房煮制凉茶等,向门卫、清洁工、来往居民等送去丝丝凉意……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就这样萌芽,老人们的生活也增添了不少色彩。
在社工活动前引导、分工、培训和活动后优化改进中,这些老年志愿者逐渐具备了活动筹备、分工合作、秩序维护、经验传授、小区观察等各种新技能,社区参与的自主性、能动性进一步显现,也在新月手工坊中衍生出“新月爱心社”这支志愿服务队伍的雏形。之后,新月手工坊、新月爱心社两支团队根据自身的服务范围,分别成功申报了2020年度、2021年度芙蓉社区首届、第二届微公益创投项目,开启了她们的下一段进程。
老年人尤其是低龄老人,不仅能有所乐也能有所为。针对城市社区新建商住小区中的随迁老人,社工可以承担策划者、引导者、赋能者等角色,常态化开展兴趣类活动,增加其在陌生社区的人际互动,拓宽其社区支持网络;结合老人职业、特长等开展各类邻里关怀活动,在丰富老人生活的同时让其持续发挥余热,拉近邻里距离,在共同构建社区和谐大家庭中实现积极养老。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合肥市蜀山区民生社会工作服务社社工)作者:刘环环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2年4月下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