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写作业磨洋工,自己上班总担心他安全”—— 今年暑假,不少河寸泾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焦虑。而 “培力・焕新” 河寸泾志愿者成长计划(2025 民生微实事项目)给出的破局方案,早已用 4 周实践交出了满分答卷!
8 月 4 日 – 29 日,“泾善泾美” 公益驿站摇身变成 “泾澜书桌” 自习室,在社工统筹、“泾情飞扬” 青少年志愿服务队主导运营下,不仅解决了 “学习效率低、独处安全难” 的痛点,更从单纯的学习场地,长成了青少年练能力、社区聚温情的多维平台。现在就带大家复盘,这个自习室是如何一步步 “圈粉” 的~
一、筹备起点:需求导向+资源盘活,筑牢服务基础
项目初期调研中,“学生暑期学习无阵地、家长看管难”的诉求集中涌现。社工决定灵活调整“泾善泾美”公益驿站场地功能,并制定“泾澜书桌”自习室运营方案:一方面,梳理驿站现有资源,将课外读物、闲置桌椅等物资整合利用;另一方面,依托“泾情飞扬”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完成场地清扫、桌椅摆放、安全预案制定等筹备工作,为自习室运营奠定基础。
二、四阶成长:动态优化服务,实现从“有”到 优”
“泾澜书桌”的运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实际需求分阶段调整,形成清晰的成长路径:
1. 首周筑基:建立秩序,打消家长顾虑
- 空间与服务落地:8月4日,自习室正式开放,3名青少年志愿者全程值守,负责签到引导、秩序维护,7名自习学生成为首批体验者;社工同步设计每周一堂扭扭棒手工课程,以及“志愿者荐优+社工评先”激励机制,每场评选“表现最佳学生”与“优秀志愿者”,快速营造专注氛围。
- 初期成效:第一周累计开展7次自习活动,服务39名92人次自习学生,“可见的志愿者值守、整洁的学习环境”让家长初步放下担忧,纷纷为孩子报名参加自习。
2. 次周扩容:应对高峰,提升服务效能
- 人力与内容优化:随着参与量增长,“泾情飞扬”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加派人手,采用“老带新”模式,将单场志愿者增至5人,明确分工:1人专职负责签到与图书管理,4人分区答疑;同时志愿队副队长提议增设“智趣角”,补充迷宫、成语接龙等素材,扭扭棒课程由志愿者担任“小老师”。
- 数据突破:9次自习活动服务141人次自习学生,较首周增长49%,“老带新”的志愿者传承模式,既保障了场地整洁,也让新志愿者快速上手。
3. 三周深化:角色转型,赋能青少年成长
- 能力培育升级:社工实施“自习学生转志愿者”动作,鼓励常来自习的学生参与服务,与志愿者们共计完成12次志愿活动,志愿队伍规模较首周翻倍;同时在驿站公告区公示打卡数据与评优记录,明确“打卡满20次领盲盒”规则,激发主动参与。
- 价值落地:9名自习学生从“坐享服务”变为“动手维护”,切实体会责任与价值,在社工访谈中,转型志愿者皆表示“暑期更有意义了”。
4. 末周升华:情感收尾,定格温暖记忆
- 仪式感与情感联结:七夕当天,青少年志愿者主导开展郁金香扭扭棒制作,引导自习学生向家人表达爱意;下午的“星光小达人”颁奖会,通过小组游戏增进互动,并为5名优秀学生、5名优秀志愿者及13名打卡超20次自习学生颁奖,在欢声笑语中为服务收尾。
三、价值沉淀:三维赋能,超越“自习”的深层意义
4周运营中,“泾澜书桌”自习室累计服务自习学生64人、青少年志愿者44人,总服务人次超650人次,其价值远超“学习空间”本身:
- 学习成长维度:固定自习+丰富书籍满足作业与阅读需求,4次扭扭棒课程覆盖80人次,95%青少年能独立完成手作,实现“知识+动手”双提升;
- 志愿培育维度:参与活动的青少年志愿者从首周14人壮大至 44 人,活动主导率从30%提升至100%,社工搭建的“老带新”机制,让志愿者组织协调能力显著增强;
- 社区联结维度:85%青少年从“家长报名”转为“主动打卡”,自习室成为居民与社区的情感纽带,家长反馈“终于有放心的地方让孩子学习了”。
四、实践启示:小空间承载大民生,可持续的社区服务模式
“泾澜书桌”的成功,在于其紧扣“需求-资源-能力”的逻辑:不盲目新建场地,而是盘活“泾善泾美”驿站现有空间;不依赖外部力量,而是由社工统筹、“泾情飞扬”青少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运营,实现“社区事社区办”;不满足于浅层服务,而是通过四阶优化,让自习室从“解决问题”走向 “赋能成长”。未来,这一模式将延伸为常态化服务,既让“泾善泾美”公益驿站的志愿孵化功能更接地气,也持续为社区青少年注入成长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