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成人心肺复苏的核心操作流程吗?胸外按压时,成人按压深度需达到多少才能保证急救效果?面对突发意外,“黄金救援时间” 里的正确操作,往往能为生命赢得希望。
10-11 月,河寸泾社区2025年民生微实事项目 “医伴志愿” 系列活动聚焦志愿者急救能力提升,通过两场专业培训,让急救技能走进社区、扎根志愿队伍,为社区安全筑牢 “防护网”。
一、入门筑基,解锁急救 “基本功”
精准响应志愿者急救学习需求,10月18日,项目执行团队链接宗仁卿纪念医院急诊主任与护士长组成专业授课团队,15名社区志愿者齐聚党群服务中心,开启急救技能启蒙之旅,其中不乏初一小妹妹的身影,以青春活力为志愿急救注入新生力量。
活动采用 “闭环式” 设计推进:签到分组后完成急救常识前测,破冰问答快速摸清知识储备;理论精讲明确心肺复苏按压位置、5-6cm深度等核心标准;分组实操中,医护团队逐组指导模拟人操作,纠正发力方式等细节;最终经双维度考核,所有志愿者均获 “社区急救志愿者培训证书”,后测得分较前测平均提升45%。
二、进阶认证,拿下专业 “通行证”
回应志愿者 “想更专业、拿证书” 的进阶需求,项目链接晨曦社区红十字培训站点资源,于11月2日输送10位志愿者参与救护员(初级)培训班。从提前调班的职场人,到周末赶回来的大学生,再到认真刻苦的60多岁阿姨,大家全情投入培训。
课程围绕 “理论奠基—实操打磨—考核检验” 展开,红十字会讲师系统讲解救护知识,聚焦心肺复苏、AED操作及止血包扎等实用技能,手把手纠正动作细节。最终10名志愿者全员通过考核,顺利拿下救护员证书,成为社区里移动的 “专业急救站”。
三、培训亮点:以社工专业方法,做有深度的急救赋能
在各社区广泛开展急救培训的背景下,“医伴志愿” 项目并非盲目跟风,而是以志愿者真实诉求为起点,凭借三大核心亮点实现差异化、深层次赋能:
- 需求驱动的分层赋能:立足项目初期调研中志愿者 “想学好急救、关键时刻能帮上忙” 的迫切心愿,运用社会工作赋权增能理论,首轮培训聚焦基础技能启蒙;待志愿者提出 “想更专业、拿证书” 的进阶诉求后,迅速链接专业资源推进认证培训,形成 “基础入门 — 专业认证” 的阶梯式培育体系,让赋能精准匹配成长节奏。
- 闭环闭环化的实施路径:构建 “需求调研 — 资源链接 — 理论教学 — 实操演练 — 考核检验 — 成果转化” 全流程闭环,搭配 “前测 + 后测” 的量化评估机制,既通过调研锚定真实需求,又以实操考核、技能认证确保培训质量,更以社区应急服务为落点推动技能转化,彻底杜绝 “培训即终点” 的形式化问题。
- 社群化的长效凝聚:跳出 “单一技能培训” 框架,以分组协作强化互动、以专业证书强化认同、以成果共享强化归属感,构建可持续的急救志愿者社群。不仅让志愿者掌握应急技能,更培育 “邻里互助、应急支援” 的社区共同体意识,推动急救力量从 “临时培训队伍” 转变为 “常态化服务力量”,实现技能传递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
急救知识小科普
看完志愿者们的专业培训,是不是也想 get 一些实用急救技能?其实生活中难免遇到突发情况,掌握基础急救知识,既能保护自己,也能为他人伸出援手。下面这些核心知识点,快收藏起来吧~
- 成人胸外按压深度需达到 5-6 厘米,按压频率保持在 100-120 次 / 分钟,力度要稳、节奏要匀哦!
- 心肺复苏核心流程:先评估现场安全→轻拍呼唤判断患者意识与呼吸→立即拨打 120 并获取 AED→开始胸外按压→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循环操作直到救援人员抵达。
- AED 使用关键步:开机后跟着语音提示走就好!把电极片贴在患者胸前指定位置,等设备分析完心律,再按提示选择电击或继续按压,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下一步,“医伴志愿” 项目将持续发力:一方面组织急救志愿者为社区各类活动提供应急保障,开展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公益活动,让专业急救力量惠及更多人;另一方面还将拓展更多实用技能培训,满足大家多样化学习需求。
如果您想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或是渴望学习更多急救干货,欢迎在后台留言报名~ 让我们携手同行,为构建安全、有温度的河寸泾社区添砖加瓦!